庚羚诙 发表于 2015-10-18 09:51:46

少林禅武医大师释德建

 释德建,法名德建,法号合一,俗名丁宏本,1963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农村。他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河南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少林寺高僧。他也是当今世界会少林绝学“心意把”的传人。他对少林禅学、武医和医学都是有相当的造诣的、是少林禅武医的传承人
人物简介



  释德建10几岁时参加过家乡的武术班,1982年来到了登封少林寺。1988年拜少林寺行性(俗名张庆贺,寺内辈分比德建低一级)为师学习少林功夫。为了圆恩师张庆贺宿愿继承和发扬少林传统文化瑰宝而皈依三宝剃度为僧,是出家的回族佛教徒。
从师经历

踏入少林寺山门,右转进入修竹茂密的慈云堂,德建禅师的僧房就在这古碑林立的幽静之处。禅师僧衣芒鞋,中等身材,一口东北话。谦和的语气,温婉的态度,慈眉笑目,又不失东北汉子的憨上淳朴。僧房内有首五言绝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诗由河南省外事侨务办主任赵国成撰文,书法家周俊杰书丹:“少林有三宝世传/禅武医禅为修身本/武为强身技/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寺僧释德/深山苦潜心/禅武术求真谛/气机源法深/立志弘三宝/增辉耀含沙射影林”。了解德建禅师的人说,这是真实写照。
离少林  清代末年,世事动荡,佛门净地也不清净。吴轱轮(法名寂勤)作为少林嫡传内功的一代传人、禅武医文化的传承者,因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以致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和迫害。为使少林寺珍贵的嫡传内功精华和禅武医文化得以留存,吴轱轮年迈的师父决定让弟子打出少林寺山门。临行前,师父谆谆告诫吴轱轮:少林真功夫,千金难买,一定好好护持、代代相传。用老祥师的原话讲,就是:“千万不能断了少林的根恒。”老人一再叮咛:等到时机因缘成熟,一定要把这少林瑰宝归还少林。打出少林寺山门的那年,吴轱轮禅师整整40岁。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少林寺附近的农村隐居下来。他遵循师父的教诲,梦想着有朝一日把他所承袭的一切早日归还少林。
收徒  他把自己的功夫连同梦想都传给了儿子吴山林。吴山林大师壮年时,应少林寺监院释贞绪禅师的邀请,携长子吴乾友赴少林重振武技,把功夫传授给释贞绪、释德禅、释德根、释行章等四十余名僧众。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迈苍苍的吴山林老人唯恐他所传授的那些僧众

“多已年高,恐不相续,尤虑其有怠而无功、学而不力、习不在心,罔午其法者——”<摘自张庆贺所撰的吴山林大师功德碑碑文>,壮志重萌,不顾年高,他再一次援手授徒,除了严授次子吴友德、外孙乔黑保外,他还把功夫传给了张庆贺等年轻一代。其中,他最满意的弟子是张庆贺。他把张庆贺视为少林的禅武医传人。因为,在他以往所教的弟子中,很少禅武医功夫全面发展并有深刻的领悟的,他们大多只选择了武或医,而禅这个属于高深文化艺术领域的东西能触及其皮毛者更是凤毛麟角,况且它还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心相印的微妙功夫。张庆贺自幼随释淳全禅师学医习禅,淳全的师父寂焕与寂勤(吴轱轮)是同一师门。吴山林大师于1927年农历二月十四日以97岁高龄无疾而终。就在老人逝世前的二月初四,他还与张庆贺约定:“二月十九庙会,咱回寺院交差。”老人想在少林寺传统庙会的这一天,携弟子张庆贺向少林寺当时的当家僧人释行正、释德禅交待:他已经把少林真功传给了张庆贺。谁料想,老人竟在约好的前一日撒手西去。临终前,他反复叮咛张庆贺,“ 少林真功,罕有无二,万石难买,要持练莫辍,莫忘这是少林根恒……”他嘱咐张庆贺,一定要把少林的功夫还给少林寺,要把它永远传续下去。 张庆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家为僧,为了实现师父的梦想,他索性从老家巩义搬到少林地附近的农村租住,他想从寺院里的僧人中寻觅合适的传人,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数年后,他发现了丁宏本,并向对方提出了那个苛刻的要求,他终于圆了三代祖师的梦想。 
  德建禅师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在少林寺内传承少林的禅武医精华。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当他遇到疑难和困惑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要把它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他告诉记者:与他同时得到少林武术真传的还有吴山林的曾孙吴南方,他是少林俗家弟子,自幼随其二爷吴友德学武,深得家传,后来又随张庆贺学习。
  吴轱轮(法名寂勤)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少林禅武学术及部分必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地,并从此还俗于民间。释德建是吴轱轮以下第四代少林禅武医学术的传人。
从武经历     1982年,年仅19岁的丁宏本着对少林武术的挚爱,不远千里来到少林,这一离家就是整整16年。1998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国际部拍了一部专题纪录片《年到少林寺-春节的故事》。电视台记者随德建回到阔别16年的故乡给父母拜年。德建禅师说:“少林寺是我的家,黑龙江呢,只算是‘娘家 ’”。 刚来少林时,德建是“带艺投师”。他在东北曾跟两个老师学过武功。在河南,又先后随杨桂枵、陈景素(女)、全广兴、乔黑保、张庆贺等前辈习练功夫。禅师说:“认识义父张庆贺恩师,是我习武人生的大转折”。那是1988年,他随众人为德祥师立功德碑时,与德禅早年所收的俗家弟子张庆贺相遇。关于这次看似偶然的相识,记者为此又专程到巩义采访年逾古稀的张庆贺,老人说:“我已经不动声色观察了他好长时间,绝非偶然。”张庆贺收他作义子,并向他提出:“答应我遁入空门做少林弟子,我教你少林嫡传的禅武医真功”。

关于这个条件,德建禅师说:“习武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从义父那里听闻佛法。现在完全明白,一个习武的人不如不具备高尚品德是多么可怕,而佛法教义可成就上乘德性。”原来,张庆贺就是吴轱轮的第三代少林禅武医传人。少林传统医学沿袭老传统——直是内传。少林医术主要讲求气化疗法、窍疗法、饮食养生法,突出八个字:吐纳、导引、针灸、点穴,流传下来许多临床验证的秘方。张庆贺9岁时,父亲病死,临终遗言,要儿子学医济世。苦孩子谨遵父训,讨吃要饭去寻访名师,终于找到少林寺下院金刚寺的住持淳全禅师——他是少林医学传人。学成医术,淳全禅师告诉不情愿学武的张庆贺,要使医术精湛,必须熟悉人体气脉经络的玄奥。他把张庆贺推荐给吴山林先生学习武术,吴山林正是吴轱轮的第二代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张庆贺对记者说:“我学武还是为了增进医术。”张庆贺老人感叹:“投师难,投名师更难;收徒难,收高徒难,找一个传人更是难上加难!”他很欣慰找到了释德建,把自己平生所学的少林传统功夫又还给了少林寺。
  1990年,丁宏本遵义父殷殷嘱咐,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祥师为师父,披剃出家。素喜禅师为其取法名:释德建。随后,他又受了比丘“三坛大戒”,成为一句持戒严谨的禅僧。
  为了潜心深悟所学,德建自1992年以来,经常到少林寺的下院三皇寨小住。那里海拔高达1300多米,附近还有4公里的无人区,它地处少室山南麓,距少林寺8公里,是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处险景。在三皇寨一制高点绝壁之侧,有个10米见方的山洞,德建为命名“龙阳洞”,这就是他常闭关静修的地方。洞有内有佛龛、佛像、禅床、禅座等陈设。洞内墙壁上悬挂着中医常用的人体脉络穴位图表。最引人注目的是佛龛两侧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万法皆空归性海”,下联为“一尘不染正禅心”。而洞前的绝壁之畔,正是他习练武功的场所。
  山洞对面的峭壁常有蟒蛇禽兽出没,德建亲手种植的药草花木也常被一群群调皮的小松鼠来啃食。
  山洞的一侧还壁立着一尊天然而成的石佛,帽子衣褶、耳目口鼻清晰可辨。这些年,德建一直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喜欢这里简单的人际关系。野鸟、树木、花草和山石是他最亲密的伴侣,他认为,这里才是他真正意义的家。说真的,即使在白天、记者也不敢一人呆在这洞内,而德建禅师经常日夜在这里修炼。 三皇寨上还有两个自幼在此躬耕修行的比丘尼——85岁的释永月和76岁的释永莲禅师,她们是少林寺第三十三代弟子,是行正禅师的门徒。她们至今仍是农禅结合,勤苦劳作,颇有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遗风。德建禅师赞叹她们“堪为比丘尼典范”。因为德建所推崇的禅是“生活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办事、起心动念无不是“禅”,关键看你如何用心体悟。

yyyyyxq 发表于 2015-10-19 15:44:16

中国的武术发扬就要无保留的择人而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林禅武医大师释德建